漢臺區積極探索市場化等多元化推動方式,采取先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思路,強化示范引領,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努力提升垃圾分類覆蓋范圍,為人民群眾創造優良人居環境。
一、完善工作機制,形成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合力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抓,牽頭部門統籌推進全區工作。印發《漢臺區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漢臺區省級生活垃圾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22年度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務清單》等相關文件,細化示范區建設任務目標、工作舉措、保障措施,明確各鎮(辦)和區級各部門工作職責。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責任人制度和三級考核體系,逐級夯實責任,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各單位生態文明建設、文明城市創建全年目標責任考核內容。組織召開全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議4次,現場觀摩會3次。目前已形成“一把手”親自抓、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設施建設,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到位
緊扣“綠色循環·漢風古韻”城市定位,大力建設漢中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園區目前已建成日處理6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置項目和大件垃圾分揀(有害垃圾)暫存中心,成立漢臺區現代循環產業研究院。投入4000余萬元對56座生活垃圾收集站點改造升級,投入400余萬元安裝三分類式果皮箱2352個,基本覆蓋城區主要大街。配置31輛其他垃圾收運車輛和14輛餐廚垃圾、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專業收運車輛,目前生活垃圾四分類收運體系已建成。以漢中路街道辦事處為試點,強化示范引領,加強設施建設,已完成黨政機關和轄區居民小區設施建設全覆蓋;在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向城區其他街道辦擴大覆蓋范圍。目前,已在326個居民小區,建設分類點位439個,投放四分類垃圾桶2318個;建成生活垃圾示范小區18個、文明示范街8條、示范學校2個、示范機關8個、主題公園廣場1個。
三、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成立志愿服務隊、黨員先鋒隊,深入社區、小區開展“資源回收日”主題宣傳及垃圾分類宣講活動,組織督導員開展“一對一宣講”入戶宣傳、發放《致居民一封信》等活動,不斷探索垃圾分類服務新模式,居民逐漸由“被動參與、不愿分”到“習慣養成、分得準”轉變。各中小學開展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垃圾分類實踐教育等活動,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童心,以“小手拉大手”引領垃圾分類文明新時尚。主題廣場、科普體驗館、科普教育基地,以“寓教于樂、寄學于景”的方式為市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已為來自學校等60余個團體約4600余人提供參觀學習。自示范區創建以來,共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大型宣傳活動10場、小型活動312場、知識培訓192場,印發分類指引手冊52000份、宣傳海報3000份,設置垃圾分類宣傳欄426套,懸掛燈桿旗836面、宣傳橫幅472條,各類信息宣傳136篇。
四、突破創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設信息公開制度。將垃圾分類設備擺放點位、以及工作人員號碼等信息公示在小區各出入口公示,并通過物業管家平臺發放信息。實施差異化激勵制度。采用光榮榜、流動紅旗、差異化積分兌換或抵扣物業費等方式進行,鼓勵居民參與。建立預約制度。大件垃圾、可回收物等投放由被動等待向主動上門收運轉變,居民電話預約后,工作人員便會攜帶云平臺電子稱上門,投放垃圾產生的積分實時傳輸到投放卡上。逐步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有效增強市民的參與感、幸福感和獲得感。